張丞相蒼者、陽武人也。一好書律歷。秦時為御史、主柱下方書。二有罪、亡歸。及沛公略地過陽武、蒼以客從攻南陽。蒼坐法當斬、解衣伏質、三身長大、肥白如瓠、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、乃言沛公、赦勿斬。遂從西入武關、至咸陽。沛公立為漢王、入漢中、還定三秦。陳餘擊走常山王張耳、耳歸漢、漢乃以張蒼為常山守。從淮陰侯擊趙、蒼得陳餘。趙地已平、漢王以蒼為代相、備邊寇。已而徙為趙相、相趙王耳。耳卒、相趙王敖。復徙相代王。燕王臧荼反、高祖往擊之。蒼以代相從攻臧荼有功、以六年中封為北平侯、食邑千二百戶。
一索隱。案。縣名、屬陳留。正義。鄭州陽武縣也。
二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方、版也、謂書事在版上者也。秦以上置柱下史、蒼為御史、主其事。或曰四方文書。」 索隱。周秦皆有柱下史、謂御史也。所掌及侍立恆在殿柱之下、故老子為周柱下史。今蒼在秦代亦居斯職。方書者、如淳以為方板、謂小事書之於方也、或曰主四方文書也。姚氏以為下云「明習天下圖書計籍、主郡上計」、則方為四方文書是也。
三索隱。小顏云。「質、椹也。」
遷為計相、一一月、更以列侯為主計四歲。二是時蕭何為相國、而張蒼乃自秦時為柱下史、明習天下圖書計籍。蒼又善用算律歷、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、領主郡國上計者。黥布反亡、漢立皇子長為淮南王、而張蒼相之。十四年、遷為御史大夫。
一集解。文穎曰。「能計、故號曰計相。」
二集解。張晏曰。「以列侯典校郡國簿書。」如淳曰。「以其所主、因以為官號、與計相同。時所卒立、非久施也。」 索隱。謂改計相之名、更名主計也。此蓋權時立號也。
周昌者、沛人也。其從兄曰周苛、秦時皆為泗水卒史。及高祖起沛、擊破泗水守監、於是周昌、周苛自卒史從沛公、沛公以周昌為職志、一周苛為客。二從入關、破秦。沛公立為漢王、以周苛為御史大夫、周昌為中尉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主旗幟之屬。」索隱。官名也。職、主也。志、旗幟也、謂掌旗幟之官也。音昌志反。
二集解。張晏曰。「為帳下賓客、不掌官。」
漢王四年、楚圍漢王滎陽急、漢王遁出去、而使周苛守滎陽城。楚破滎陽城、欲令周苛將。苛罵曰。「若趣降漢王。不然、今為虜矣。」項羽怒、亨周苛。一於是乃拜周昌為御史大夫。常從擊破項籍。以六年中與蕭、曹等俱封。封周昌為汾陰侯。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、封為高景侯。二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四年三月也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九年封、封三十九年、文帝後元四年謀反死、國除。」
昌為人彊力、敢直言、自蕭、曹等皆卑下之。昌嘗燕時入奏事、一高帝方擁戚姬、昌還走、高帝逐得、騎周昌項、問曰。「我何如主也。」昌仰曰。「陛下卽桀紂之主也。」於是上笑之、然尤憚周昌。及帝欲廢太子、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、大臣固爭之、莫能得。上以留侯策卽止。而周昌廷爭之彊、上問其說、昌為人吃、又盛怒、曰。「臣口不能言、然臣期期知其不可。二陛下雖欲廢太子、臣期期不奉詔。」上欣然而笑。旣罷、呂后側耳於東箱聽、三見周昌、為跪謝曰。「微君、太子幾廢。」四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以上燕時入奏事。」
二正義。昌以口吃、每語故重言期期也。
三集解。韋昭曰。「殿東堂也。」索隱。韋昭曰。「殿東堂也。」小顏云。「正寢之東西室、皆號曰箱、言似箱篋之形。」
四索隱。幾。鉅依反。
是後戚姬子如意為趙王、年十歲、高祖憂卽萬歲之後不全也。趙堯年少、為符璽御史。趙人方與公一謂御史大夫周昌曰。「君之史趙堯、年雖少、然奇才也、君必異之、是且代君之位。」周昌笑曰。「堯年少、刀筆吏耳、二何能至是乎。」居頃之、趙堯侍高祖。高祖獨心不樂、悲歌、羣臣不知上之所以然。趙堯進請問曰。「陛下所為不樂、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卻邪。孫守真按。卻=郤→隙。字形結構換部首+字形結構換聲符。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。」高祖曰。「然。吾私憂之、不知所出。」三堯曰。「陛下獨宜為趙王置貴強相、及呂后、太子、羣臣素所敬憚乃可。」高祖曰。「然。吾念之欲如是、而羣臣誰可者。」堯曰。「御史大夫周昌、其人堅忍質直、且自呂后、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憚之。獨昌可。」高祖曰。「善。」於是乃召周昌、謂曰。「吾欲固煩公、公彊為我相趙王。」四周昌泣曰。「臣初起從陛下、陛下獨柰何中道而棄之於諸侯乎。」高祖曰。「吾極知其左遷、五然吾私憂趙王、念非公無可者。公不得已彊行。」於是徙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。
一集解。孟康曰。「方與、縣名。公、其號。」瓚曰。「方與縣令也。」
二正義。古用簡牘、書有錯謬、以刀削之、故號曰「刀筆吏」。
三索隱。謂不知其計所出也。
四正義。桓譚新論云。「使周相趙、不如使取呂后家女為妃、令戚夫人善事呂后、則如意無斃也。」
五索隱。按。諸侯王表有左官之律。韋昭以為「左猶下也、禁不得下仕於諸侯王也」。然地道尊右、右貴左賤、故謂貶秩為「左遷」。他皆類此。
旣行久之、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、曰。「誰可以為御史大夫者。」孰視趙堯、曰。「無以易堯。」遂拜趙堯為御史大夫。一堯亦前有軍功食邑、及以御史大夫從擊陳豨有功、封為江邑侯。二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十年也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十一年〔封〕。」
高祖崩、呂太后使使召趙王、其相周昌令王稱疾不行。使者三反、周昌固為不遣趙王。於是高后患之、乃使使召周昌。周昌至、謁高後、高后怒而罵周昌曰。「爾不知我之怨戚氏乎。而不遣趙王、何。」昌旣征、高后使使召趙王、趙王果來。至長安月餘、飲藥而死。周昌因謝病不朝見、三歲而死。一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謚悼也。」索隱。按。漢書列傳及表咸言周昌謚悼、韋昭云「或謚惠」、非也。漢書又曰「傳子至孫意、有罪、國除。景帝復封昌孫左車為安陽侯、有罪、國除。」
後五歲、一高后聞御史大夫江邑侯趙堯高祖時定趙王如意之畫、乃抵堯罪、二孫守真按。底定、同義複詞。抵=底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以廣阿侯任敖為御史大夫。
一正義。高后之年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呂后元年、國除。」
任敖者、故沛獄吏。高祖嘗闢吏、一吏繫呂后、遇之不謹。任敖素善高祖、怒、擊傷主呂后吏。及高祖初起、敖以客從為御史、守豐二歲、高祖立為漢王、東擊項籍、敖遷為上黨守。陳豨反時、敖堅守、封為廣阿侯、食千八百戶。高后時為御史大夫。三歲免、二以平陽侯曹窋為御史大夫。高后崩、(不)與大臣共誅呂祿等。免、以淮南相張蒼為御史大夫。
一正義。闢音避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文帝二年、任敖卒、謚懿侯。曾孫越人、元鼎二年為太常、坐酒酸、國除。」駰案。漢書任敖孝文元年薨、徐誤也。 索隱。此徐氏據漢書為說、而誤云「二年」、裴駰又引任安書証、為得其實。正義。按。史記書表云孝文二年卒、漢·表又云封十九年卒、計高祖十一年封、到文帝二年則十九年矣。而漢書誤、裴氏不考、乃云徐誤、何其貳過也。
蒼與絳侯等尊立代王為孝文皇帝。四年、丞相灌嬰卒、張蒼為丞相。
自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、會天下初定、將相公卿皆軍吏。張蒼為計相時、緒正律曆。一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、因故秦時本以十月為歲首、弗革。推五德之運、以為漢當水德之時、尚黑如故。二吹律調樂、入之音聲、及以比定律令。三若百工、天下作程品。四至於為丞相、卒就之、故漢家言律曆者、本之張蒼。蒼本好書、無所不觀、無所不通、而尤善律曆。五
一集解。文穎曰。「緒、尋也。或曰緒、業也。」
二正義。姚察云。「蒼是秦人、猶用推五勝之法、以周赤烏為火、漢勝火以水也。」
三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比謂五音淸濁各有所比也。以定十二月律之法令於樂官、使長行之。」瓚曰。「謂以比故取類、以定法律與條令也。」 正義。比音鼻、或音必履反、謂比方也。
四集解。如淳曰。「若、順也。百工為器物皆有尺寸斤兩、皆使得宜、此之謂順。」晉灼曰。「若、預及之辭。」 索隱。按。晉灼說以為「若預及之辭」為得也。
五集解。漢書曰。。「著書十八篇、言陰陽律曆事。」
張蒼德王陵。王陵者、安國侯也。及蒼貴、常父事王陵。陵死後、蒼為丞相、洗沐、常先朝陵夫人上食、然後敢歸家。
蒼為丞相十餘年、魯人公孫臣上書言漢土德時、其符有黃龍當見。詔下其議張蒼、張蒼以為非是、罷之。其後黃龍見成紀、於是文帝召公孫臣以為博士、草土德之曆制度、更元年。張丞相由此自絀、謝病稱老。蒼任人為中候、一大為姦利、上以讓蒼、蒼遂病免。蒼為丞相十五歲而免。孝景前五年、蒼卒、謚為文侯。子康侯代、八年卒。子類二代為侯、八年、坐臨諸侯喪後就位不敬、國除。三
一集解。張晏曰。「所選保任者也。」瓚曰。「中候、官名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巍唬音瞶。」
三索隱。案。漢書云傳子至孫毅有罪、國除、今此云康侯代、八年卒、子類代侯、則類卽毅也、與漢書略同。
初、張蒼父長不滿五尺、及生蒼、蒼長八尺餘、為侯、丞相。蒼子復長。一及孫類、長六尺餘、坐法失侯。蒼之免相後、老、口中無齒、食乳、女子為乳母。妻妾以百數、嘗孕者不復幸。蒼年百有餘歲而卒。
一集解。漢書云長八尺。
申屠丞相嘉者、梁人、以材官蹶張一從高帝擊項籍、遷為隊率。二從擊黥布軍、為都尉。孝惠時、為淮陽守。孝文帝元年、舉故吏士二千石從高皇帝者、悉以為關內侯、食邑二十四人、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戶。張蒼已為丞相、嘉遷為御史大夫。張蒼免相、三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竇廣國為丞相、曰。「恐天下以吾私廣國。」廣國賢有行、故欲相之、念久之不可、而高帝時大臣又皆多死、餘見無可者、乃以御史大夫嘉為丞相、因故邑封為故安侯。四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勇健有材力開張。」駰案。如淳曰「材官之多力、能腳蹋強弩張之、故曰蹶張。律有蹶張士」。 索隱。孟康云。「主張強弩。」又如淳曰。「材官之多力、能蹋強弩張之、故曰蹶張。」蹶音其月反。漢令有蹶張士百人是也。
二索隱。所類反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後二年八月。」
四正義。今易州界武陽城中東南隅故城是也。
嘉為人廉直、門不受私謁。是時太中大夫鄧通方隆愛幸、賞賜累巨萬。文帝嘗燕飲通家、其寵如是。是時丞相入朝、而通居上傍、有怠慢之禮。丞相奏事畢、因言曰。「陛下愛幸臣、則富貴之。至於朝廷之禮、不可以不肅。」上曰。「君勿言、吾私之。」罷朝坐府中、嘉為檄召鄧通詣丞相府、不來、且斬通。通恐、入言文帝。文帝曰。「汝第往、吾今使人召若。」通至丞相府、免冠、徒跣、頓首謝。嘉坐自如、故不為禮、責曰。「夫朝廷者、高皇帝之朝廷也。通小臣、戲殿上、大不敬、當斬。吏今行斬之。」一通頓首、首盡出血、不解。文帝度丞相已困通、使使者持節召通、而謝丞相曰。「此吾弄臣、君釋之。」鄧通旣至、為文帝泣曰。「丞相幾殺臣。」
一集解。如淳曰。「嘉語其吏曰。『今便行斬之。』」
嘉為丞相五歲、孝文帝崩、孝景帝卽位。二年、鼂錯為內史、貴幸用事、諸法令多所請變更、議以謫罰侵削諸侯。而丞相嘉自絀所言不用、疾錯。錯為內史、門東出、不便、更穿一門南出。南出者、太上皇廟堧垣。一嘉聞之、欲因此以法錯擅穿宗廟垣為門、奏請誅錯。錯客有語錯、錯恐、夜入宮上謁、自歸景帝。二至朝、丞相奏請誅內史錯。景帝曰。「錯所穿非眞廟垣、乃外堧垣、故他官居其中、三且又我使為之、錯無罪。」罷朝、嘉謂長史曰。「吾悔不先斬錯、乃先請之、為錯所賣。」至舍、因歐血而死。孫守真按。歐=嘔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謚為節侯。子共侯蔑代、三年卒。子侯去病代、三十一年卒。四子侯臾代、六歲、坐為九江太守受故官送有罪、國除。
一集解。服虔曰。「宮外垣也。」如淳曰。「堧音『畏愞』之『愞』。」孫守真按。愞=懦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。大⇌雨。故云「畏愞」、即畏首畏尾、懦弱無能也。下索隱引如淳音果然也。 索隱。如淳音「畏懦」之「懦」、乃喚反。韋昭音而緣反。又音輭。孫守真按。懦、有邊讀邊讀右下邊。愞、輭、有邊讀邊讀右上邊。字根聲符均為「而」又衍為「耎、需」。
二正義。自歸帝首露。
三索隱。漢書作「宂官」、謂散官也。佛弟子孫守真按。「宂」字原文作『●缺字。从「几」不从「儿」』。此例多見、今系統尚無此字、蓋與从「儿」之「宂」氾混用或濫兼容也。猶古人於「己已巳」諸字也。人同此心、心同此理、識得一、萬事畢、心外無法、法外無心。感恩感恩讚歎讚歎南無阿彌陀佛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本無侯去病、而雲共侯蔑三十三年、子臾改封靖安侯。」
自申屠嘉死之後、景帝時開封侯陶靑、桃侯劉舍為丞相。一及今上時、柏至侯許昌、二平棘侯薛澤、三武強侯莊靑翟、四高陵侯趙周五等為丞相。皆以列侯繼嗣、娖娖六廉謹、為丞相備員而已、無所能發明功名有著於當世者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陶靑、高祖功臣陶舍之子也、謚夷。劉舍、本項氏親也、賜姓劉氏。父襄佐高祖有功。舍謚哀侯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高祖功臣許溫之孫、謚哀侯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高祖功臣廣平侯薛歐之孫平棘節侯薛澤。」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高祖功臣莊不識之孫。」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周父夷吾為楚王戊太傅、諫爭而死。」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娖音七角反。一作『斷』、一作『𪘏』。」 索隱。娖音側角反。小顏云「持整之貌」。漢書作「𪘏」、𪘏音初角反。斷音都亂反。義如尚書「斷斷猗無他技」。斷=㹞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。㹞=狺、字形結構換聲符。娖=綽、字形結構換聲符·聲音變化的關係(「捉浞」今音同「卓」。聲調不重要。今音可逆覘音變之軌跡與可能。)+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。
太史公曰。「張蒼文學律曆、為漢名相、而絀賈生、公孫臣等言正朔服色事而不遵、明用秦之顓頊曆、何哉。一周昌、木彊人也。二孫守真按。木訥、單字想複詞。「朴、樸」从「木」。任敖以舊德用。三申屠嘉可謂剛毅守節矣、然無術學、殆與蕭、曹、陳平異矣。
一集解。張晏曰。「不考經典、專用顓頊歷、何哉。」
二正義。言其質直掘強如木石焉。
三集解。張晏曰。「謂傷辱呂后吏。」
孝武時丞相多甚、孫守真按。倒序重組。甚多→夦。字形結構兼音義+單字想複詞。不記、莫錄其行起居狀略、且紀征和以來。
有車丞相、長陵人也。一卒而有韋丞相代。二韋丞相賢者、魯人也。以讀書術為吏、至大鴻臚。有相工相之、當至丞相。有男四人、使相工相之、至第二子、其名玄成。相工曰。「此子貴、當封。」孫守真按。「相工」之工、猶「木工」言工、「技師」言師也。不用「人、者」、抽換字面爾。韋丞相言曰。「我卽為丞相、有長子、是安從得之。」後竟為丞相、病死、而長子有罪論、不得嗣、而立玄成。玄成時佯狂、不肯立、竟立之、有讓國之名。後坐騎至廟、不敬、有詔奪爵一級、為關內侯、失列侯、得食其故國邑。韋丞相卒、有魏丞相代。
一集解。名千秋。
二索隱。自車千秋已下、皆褚先生等所記、然丞相傳都省略、漢書則備。
魏丞相相者、濟陰人也。以文吏至丞相。其人好武、皆令諸吏帶劍、帶劍前奏事。或有不帶劍者、當入奏事、至乃借劍而敢入奏事。其時京兆尹趙君、一丞相奏以免罪、使人執魏丞相、欲求脫罪而不聽。複使人脅恐魏丞相、以夫人賊殺待婢事而私獨奏請驗之、發吏卒至丞相舍、捕奴婢笞擊問之、實不以兵刃殺也。而丞相司直繁君二奏京兆尹趙君迫脅丞相、誣以夫人賊殺婢、發吏卒圍捕丞相舍、不道。又得擅屛騎士事、趙京兆坐要斬。孫守真按。要=腰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又有使掾陳平等劾中尚書、疑以獨擅劫事而坐之、大不敬、長史以下皆坐死、或下蠶室。而魏丞相竟以丞相病死。子嗣。後坐騎至廟、不敬、有詔奪爵一級、為關內侯、失列侯、得食其故國邑。魏丞相卒、以御史大夫邴吉代。
一集解。名廣漢。
二索隱。繁、姓也、音婆。
邴丞相吉者、魯國人也。以讀書好法令至御史大夫。孝宣帝時、以有舊故、封為列侯、而因為丞相。明於事、有大智、後世稱之。以丞相病死。子顯嗣。後坐騎至廟、不敬、有詔奪爵一級、失列侯、得食故國邑。顯為吏至太僕、坐官秏亂、身及子男有姦贓、免為庶人。
邴丞相卒、黃丞相代。長安中有善相工田文者、與韋丞相、魏丞相、邴丞相微賤時會於客家、田文言曰。「今此三君者、皆丞相也。」其後三人竟更相代為丞相、何見之明也。
黃丞相霸者、淮陽人也。以讀書為吏、至潁川太守。治潁川、以禮義條敎喻告化之。犯法者、風曉令自殺。化大行、名聲聞。孝宣帝下制曰。「潁川太守霸、以宣布詔令治民、道不拾遺、男女異路、獄中無重囚。賜爵關內侯、黃金百斤。」徵為京兆尹而至丞相、復以禮義為治。以丞相病死。子嗣、後為列侯。黃丞相卒、以御史大夫于定國代。于丞相已有廷尉傳、在張廷尉語中。于丞相去、御史大夫韋玄成代。
韋丞相玄成者、卽前韋丞相子也。代父、後失列侯。其人少時好讀書、明於詩、論語。為吏至衞尉、徙為太子太傅。御史大夫薛君免、一為御史大夫。於丞相乞骸骨免、而為丞相、因封故邑為扶陽侯。數年、病死。孝元帝親臨喪、賜賞甚厚。子嗣後。其治容容隨世俗浮沈、而見謂諂巧。而相工本謂之當為侯代父、而後失之。複自游宦而起、至丞相。父子俱為丞相、世閒美之、豈不命哉。相工其先知之。韋丞相卒、御史大夫匡衡代。
一集解。名廣德也。
丞相匡衡者、東海人也。好讀書、從博士受詩。家貧、衡佣作以給食飲。才下、數射策不中、至九、乃中丙科。其經以不中科故明習。補平原文學卒史。數年、郡不尊敬。御史征之、以補百石屬薦為郎、而補博士、拜為太子少傅、而事孝元帝。孝元好詩、而遷為光祿勛、居殿中為師、授敎左右、而縣官坐其旁聽、甚善之、日以尊貴。御史大夫鄭弘坐事免、而匡君為御史大夫。歲餘、韋丞相死、匡君代為丞相、封樂安侯。以十年之閒、不出長安城門而至丞相、豈非遇時而命也哉。
太史公曰。深惟一士之游宦所以至封侯者、微甚。二然多至御史大夫卽去者。諸為大夫而丞相次也、其心冀幸丞相物故也。三或乃陰私相毀害、欲代之。然守之日久不得、或為之日少而得之、至於封侯、眞命也夫。御史大夫鄭君守之數年不得、匡君居之未滿歲、而韋丞相死、卽代之矣、豈可以智巧得哉。多有賢聖之才、困戹不得者衆甚也。
一索隱。案。此論匡衡已來事、則後人所述也、而亦稱「太史公」、其序述淺陋、一何誣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微、一作『征』。」
三集解。高堂隆答魏朝訪曰。「物、無也。故、事也。言無復所能於事。」
索隱述贊。張蒼主計、天下作程。孫臣始絀、秦歷尚行。御史亞相、相國阿衡。申屠面折、周子廷爭。其它娖娖、無所發明。